
归根结蒂落花生
■刘培蕊
青岛西南海青镇是我的老家,每年清明之后,过了谷雨,天气渐渐变暖,老家开始大规模种植花生。
花生是山东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又是各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种花生是不能马虎的。种花生一般在四月下旬至五一前后,具体得看天气来定。四月下旬如果能赶上一场好雨,淋过雨的土地松软湿度都刚刚合适,只等勤劳的庄稼人种植花生了。小时候是生产队种植,产量很低,秋收后能分到几斤花生油和一捧花生吃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一件事。后来包产到户,家家精耕细作,利用地膜科学种植,产量越来越高,除了打花生油自己吃,还可以卖了换钱。

种花生的工序要比种玉米复杂的多,没有四五个人是完不成的。种花生前要深耕地,这项工作在头一年的冬天或是第二年的开春完成,这样既可以养地又可以杀虫。耕好的地第一步是起垄,一道花生垄需来来回回三犁子才能合成,垄起好后一个人拿耙子把垄面拉平,下一个人拿䦆头或是砖头压种子窝。后来大家积累经验,做了一个大写T子型木架,在T型顶端安装三块木块,倒过来压在垄上,一次就是三个窝,速度提高了很多。
压窝后第四个人撒种,每个窝两粒花生,抓一把花生,右手指一开一合,一提一放花生就顺势滑到窝里,这个工序就算是完成了。第五个人是覆土,也是用耙子拉平,讲究的是深浅合适,垄面平整。
后来开始盖地膜种植,程序就更复杂了。种完覆土拉平后需喷洒除草剂,再沿花生垄两侧开小沟,之后覆盖地膜,地膜两边压在开好的小沟里,地膜上间隔压上土,最后沿着垄给土沟里再喷一遍除草剂,一垄花生才算是正式完成。这样算来种花生近十道工序得五六个人合作完成,每一项都不轻松。一天下来腰酸背疼,完全没有夕阳西下扶犁耕田的诗情画意。

如果风调雨顺,地里水分适中,花生种好之后大约十天左右,花生苗就会破土而出。再耐心等几天,花生苗对瓣的叶子打开,茎再长高一点开始变绿,不覆盖地膜的花生就需要锄草了。土地承包开始的几年,和村里的很多老把式一样,父亲不接受覆盖地膜,觉得把人变懒了还费钱。可没过几年,眼看着覆盖地膜的土地产量大增,而且还省力,才接受了覆盖地膜的种植方法。
在所有的庄稼里,我最喜欢花生。花生很矮,叶子好看且柔软,而且花生是在地上开出黄色的小花,花谢之后,形成根须,钻进土壤里结果的。没覆盖地膜的时候,父亲除了要锄草,还要经常给垄兜上土以增加产量。这个时候是禁止我们进入花生地的,后来覆盖了地膜也同样不允许,怕我们踩断根须,影响产量。
直到秋季来临,落花生季节,学校放秋假,我和妹妹才能再次出坡收花生。最开始收花生,父亲只能在前面,弯着腰用䦆头一墩一墩的刨出来,抖一下土,再放下。我们在后面俯身蹲着,抓过一墩花生秧子,一下一下把花生上的土抖掉,放在身后。每一墩抖完土之后,还需要用小钩子搂几下花生墩,这样漏在土里的花生就可以翻出来,最大限度的做到颗粒归仓。我和妹妹总是会捡几只扒开皮,里面露出两粒粉色地花生米。一边扒,一边嘴里哼着歌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然后把“白胖子”丢进嘴里,“嘎嘣”有声的嚼碎,嘴里就会有一股香甜蔓延开来。

刚刨出来的花生一般不直接拉回家,连秧子一起被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地里晾晒,等下午或者第二天傍晚,秧子失了水分至半干了,再运回自家场院,垛起来。等到了晚上或者忙完这一阵,一家人再慢慢摘花生。开始我摘得慢,经母亲指点多次之后,就有了经验。拿一个大的棉槐条篮子,在一侧绑上一根木棍,拿起一墩花生,高高举起再用力把花生摔在木棍上,反复几次之后,花生秧上几乎就没有花生了。
花生摘完,晒干,就入了高粱秸编织的粮仓。高粱秸制作的粮仓透气,花生不易发霉,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现在的小孩可能很少看到了。
秋收秋种完毕,农闲季节就开始剥花生。秋夜里,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一家人就会围成一圈聚在院子里,一边聊家长一边噼里啪啦地剥花生。母亲会拿出晚饭时自制的简易夹子——选用一截无名指粗细的棉槐条子,放在锅底的火上燎几下,中间变软之后,迅速的对折,一个剥花生的简易夹子就制作完成。用手握住夹子开口的一端,将花生放进夹子里轻轻一夹,花生开口,抖出花生米即可。看母亲用得轻巧,我也吵着要用,结果用力不均,要么没夹开口,要么就把里面的花生米都夹破了。母亲教了多次,这才学会,原来夹一粒小小的花生,也藏着如此的智慧。

花生浑身都是宝,且吃法众多,可煮可炒可炸,是父亲的下酒菜,我们的零食。当然,典型的算是二月二吃的糖豆了,母亲最拿手的就是花生糖豆。先把花生炒熟去皮,再把白糖在锅里化开,然后把花生倒进去迅速搅拌压平,铲出锅,放在木板上压平,凉透了,就可以吃了。捏起一块,一口下去,又脆又香又甜。
花生除了吃,主要用途是榨油。青岛老家传统的日常用油都是花生油。每年冬天,村里的油坊开业,家家户户挨号去榨油,这个季节的村庄无论有没有风刮过,都会弥漫着花生香味。
榨完油之后的花生渣会成为一个饼状的麻山。小时候家家缺油,麻山就成了好东西。老家的冬天最不缺的就是自己做的豆腐和自己地里产的大白菜。母亲煮地瓜或者烀饼子的时候,就用一个铝盆炖豆腐白菜,上面一层就是用刀切下来的麻山碎屑,等端上桌,用筷子一拌,就是一道冬日美味佳肴。
后来生活好了,花生油够吃了,白菜豆腐就成了炒菜。而此时,麻山饼也被挤压成了一片一片的麻山干,被用来和玉米碴以及糠,搅拌在一起成了最佳的猪饲料。麻山里含油,拿来喂猪,猪就长得快,一身膘且皮毛光滑,猪肉也就特别香。

花生秧也不能浪费,每次晒干了,跺起来。等冬季农闲时节,抽空找人来家加工成糠,和玉米碴或者地瓜拌在一起,成为喂猪喂鸭喂鸡的细饲料,也有多数人家拿来当了烧草。
随着生活好转,我们也吃上了小时候电视里才见到的花生酥和牛轧花生糖。为了健康考虑,很多家庭不再吃单一的花生油,会去吃橄榄油,玉米油,混合油之类的。而我却依旧喜欢花生油炒的菜,那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东西,戒不掉的。
就在前几天,收到同事回老家捎来的花生,发现里面有好几种,除了常见的两粒粉花生,还有很特别的三粒红花生,以及四粒黑花生,花生粒小且饱满。晚上回家上锅一煮,拈起一粒普通粉色的花生米,丢进口中,慢慢咀嚼,有了一丝田野的味道,蓝蓝的天空下,有秋风也有白云,还有老家泥土的气息,在萦绕。
识别上方海报二维码
参与有奖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