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
玩花灯、赏桂花等民俗,
今年,市民也用自己的方式,
自制灯笼、月饼,
来为“中秋节”增加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亲子互动 齐做灯笼感受中秋文化
9月19日上午,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洲心街凤翔社区的居民带着孩子,参加社区的“迎中秋 贺国庆 月满情满”主题活动。一起进行灯笼制作,共同制作灯笼,学习中国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体验节日气氛。

9月19日,洲心街道凤翔社区,亲子共同制作中秋节灯笼。记者 邱炜民 摄
在几轮中秋民俗趣味问答后,现场萌趣的卡通灯笼吸引了亲子家庭的注意。社工和党员志愿者对比较复杂的部分进行示范后,由家长带领孩子进行手工制作。

9月19日,洲心街道凤翔社区,亲子共同制作中秋节灯笼。记者 邱炜民 摄
拿到分发的材料包,家长和孩子开始动起手来:拉开灯笼,将铁丝放入灯笼口内固定灯笼后,根据图纸的模样,把卡通图案按顺序排好。在凤翔小学就读一年级的苏悦晴在姑姑的带领下慢慢地做起了灯笼,她拿到的是蜜蜂图案,在把小蜜蜂的头部、身体都“组装”好后,准备进行翅膀“安装”。因担心无法对称,她认真地左右对比确定位置无误后,才安心粘上,再相继粘上眼睛、触角、脚部,一只蜜蜂图案的灯笼就完成了。最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安装LED电子灯、写上灯谜,并挂在灯笼的底部,一只完整的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现场十余组家庭,也相继做好了自己的灯笼,蜜蜂、小鸟、嫦娥、猴子……一个个萌趣灯笼逐渐成型,小朋友们都爱不释手,大家纷纷和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

六年级何同学是最快完成作品的,他说,每年都会和妈妈一起做灯笼,这次的手工有点驾轻就熟了。他表示,会把灯笼留下,在中秋节当天赏月时挂起来。特意报名前来参加活动的陈女士说,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亲子感情,也让幼儿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氛围。
小区业主自发教邻居孩子做月饼
为了让这个中秋节过得更有意义,清远市区某小区的业主阿萍有了教孩子们做月饼的想法,她的倡议得到了小区邻居的积极响应。于是在中秋前几天她就开始忙活准备材料了。

9月19日下午,清远一小区业主阿萍邀请邻居在家做月饼。家长和孩子们在展示自己亲手做的月饼。记者 钟志宏 摄
面团、馅料、手套、模具……19日下午,阿萍家饭桌上已经摆满了做月饼的食材和工具。此时,不少邻居家长带着孩子准时前来。阿萍的儿子嘉睿今年10岁,已经是第三年跟着妈妈做月饼了。他充当副手,向邻居们介绍做月饼的食材。这次他们准备做的是冰皮月饼,光是月饼皮就有六种:有原味、草莓味、紫薯味、胡萝卜、南瓜、菠菜味。而月饼馅则有豆沙、紫薯和奶黄馅三种。

冰皮月饼无需烘烤,口感酥软滑爽,色彩洁白如雪,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制作时,首先将称好的冰皮压扁,包入搓圆的馅料,封口搓圆后,选择喜欢的花片,将包好的月饼放入模具内,轻轻按压,提起模具脱模后,冰皮月饼就做好了。“月饼的馅儿要包紧,不然就要露馅儿了。”阿萍详细地示范冰皮月饼的做法,幽默诙谐的介绍引起阵阵笑声。家长和孩子们围在一起,有模有样地开始揉面团、包馅。

9月19日下午,清远一小区业主阿萍邀请邻居在家做月饼。记者 钟志宏 摄

做好的冰皮月饼

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晶莹软糯、造型精致可爱的冰皮月饼就铺满了桌子。晶莹的外皮包裹着丰富的馅料,一口咬下去十分软糯。
有的孩子第一次学做月饼,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月饼,热情地跟大家分享劳动成果,自豪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的家长都表示,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做月饼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要向孩子们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也让传统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自制新式月饼“好柿花生”寓意好
除了灯笼外,作为吃货来说,月饼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今年,除了莲蓉、豆沙口味的传统月饼外,各种“新奇特”口味的月饼也是备受年轻人的喜爱。为了在这团圆佳节之际讨个好意头,市民潘女士邀约几位好友到家中亲自制作今年的中秋月饼——“好柿花生”。

9月18日,潘女士把新鲜出炉的月饼装盒。记者 谭清梅 摄
“好柿发生”月饼是柿子、花生形状的广式月饼样式,寓意“好事(柿)发(花)生”。
原味桃山皮、低脂紫薯馅、咸蛋黄、果蔬粉……一大早,潘女士就开始忙碌起来,桌上也已准备好电子秤、保鲜膜、烤盘等各种备用工具。由于是第一次制作月饼,即便是烘焙达人的她也倍显紧张,全程专注在各种用料的搭配及揉捻工作。制作时,需要先将面团和馅料准备好,然后取下一小块,放于电子秤上称重,确保制作出的月饼大小合适。她们将原味桃山皮(黄色)、樱桃味桃山皮(橙色)分成所需的数量,每份25g,低脂紫薯内馅分成与桃山皮面团一样的数量,每份20g,并揉成团。

9月18日,市民潘女士在家中做蛋黄酥。记者 江元威 摄
邀请而来的三位好友也配合她的安排,互相分工合作,分别完成捏皮、包馅、收口、搓圆等步骤,确保流心馅料不流出。接着,潘女士轻轻揉搓面团成圆形,入模、挤压成型。过程小心翼翼,以免破坏了月饼的造型,当第一块“花生”形状的月饼成功推出模具时,大家都欣喜万分,都提出要亲自上手操作一把。

9月18日,市民潘女士在家中做月饼。记者 江元威 摄
随后,潘女士把成型的月饼放入烤箱,用160度烤12分钟即可。随着馅料的油脂逐渐溢出,屋子里顿时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气,黄色的“花生”,橙色的“柿子”出炉,外形精致可爱、色泽靓丽的“好柿花生”月饼就制作好了。

9月18日,寓意“好事发生”的月饼。记者 江元威 摄
随后,她们将“好柿花生”月饼放入包装袋内,并依次摆在早已准备好的中秋礼盒内。
品一口手工月饼,满嘴醇香,回味悠长!“虽然以往的中秋大家都不怎么爱吃月饼,但这次的月饼寓意很好,我相信今天做的“好柿花生” 月饼肯定会很抢手!”潘女士满足地说道。
延伸阅读:中秋民俗小知识
明月团栾日,阖家欢聚时。中秋节,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而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桂花、赏月、吃月饼、祭月、燃灯等,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赏桂花:在中秋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关联,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话故事。而桂花作为一种名贵的品种,它也有着喜庆、吉祥的象征。在中秋这一天赏桂花,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样的味道,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拜月:“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燃灯:燃灯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灯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统筹:张彩霞
采写:张彩霞 谭清梅
摄影:江元威
视频摄制:钟志宏 罗璐 江元威
编辑:黄然
编校:张莉娜
编委:樊沃夫

清远政务新媒体合作
微信号:qyrbjun

清远发布
微信
清远发布
微博

清远+
APP

清远日报
微信

清远日报
微博

乡村
新闻官

清远人大

清远政协

清远三农

清远政法

扫黑除恶

清远税务

平安清远

机关党建

网信清远

清新检察

清远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