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中国之声特别策划《盘中餐,中国粮》,今天我们走进江西赣州,看看小小花生如何守护粮油安全 。
【谜语:麻布衣裳白夹里,大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这是什么?】
花生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被赋予“花开富贵、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作为三大油料作物之一,花生种植区域广阔,全国除西藏、青海等地外均有种植。我国花生总产量超千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近40%;花生加工业总产值约1500亿元,规模居世界之首。花生,不仅丰富中国的餐桌,更飘香世界。
花生田里播种忙,播种“神器”来帮忙
我是江西台记者李先,我现在是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长江村的花生种植田里。常言道: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我身边的花生种植大户陈顺优此刻正在农田里忙碌着。今年他用上了一款播种“神器”。我看见他一边往播种机里加花生种子,一边推着它在田中来回穿梭,播种填土一步搞定。一刻钟的功夫,一大块花生田播种完成,省时省力又高效。

记者:我们现在是把这个种子放到这个机器里面是吧,有两颗还是一颗的?
陈顺优:三四个都有。
记者:这一次能装多少斤啊。
陈顺优:一次至少三四斤以上,你这个非常方便啊。省得工时,还有产量就要高一点。
记者:那像这样子的话,你一个小时能种多少?
陈顺优:(以前)要几天啊,我们两个人起码要三天都搞不完。现在一个小时可以种到一亩田(现在)一天。

江西:机械化春种花生效率高
花生种植是江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长江村家家户户有种植花生的传统,以往种花生可是个力气活——种时要掘地,一粒一粒弯腰点播,收时要完成挖、放、拍、抖、摔一系列动作。村支部书记陈连生介绍,现在农村种植花生基本机械化了,从种到收都有专用的机械,甚至脱粒成花生米都是用机械。


记者:我看长江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很高。
陈连生:很高,每家每户都会种,多的种3-5亩地,少的也有7-8分地,种的多的,除掉自己榨油的、自己食用的之外,剩下的他就要出售。
记者:我们好多农户好像改变了传统种花生,靠劳力的状况?
陈连生:用这个机械做好地,再播种,播了种再交这个地膜。现在种他就搞这种薄膜,就种下去了之后,以后都不用管了等收获了。
江西“昌花18”,花生种有了“科技芯”
让农民种花生这么省心,除了依靠机械化的普及,还有优良的种子。江西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花生新品种“昌花18”今年将首次在长江村推广种植。在花生种植户陈良泉的田边,江西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尹晴仔细询问去年种子试种的情况。

尹晴:这个“昌花18号”在我们这个村里面的情况怎么样?
陈良泉:确实是还好,这个存活率比较高,到我们收获的时候死苗的花生少。
尹晴:这个种子的抗病能力怎么样?
陈良泉:还可以。花生地里面翻秋了,做了翻秋种子,它适应我们这里的土地。今年像我家里的有五六亩地,就是一半种花生,一半种水稻。
尹晴:那就是说这个科技的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
预计,陈良泉家今年种的3亩花生地每亩能挣4600元左右。普通的花生苗拥有了“科技芯”,尹晴对种植前景充满希望。

尹晴:这是一个新的品种,去年测产的结果是514.5公斤,它的施肥率低,生长的周期比较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它的抗病性很强,它的死苗率非常低,根据我们几个农户的反馈意见,确定了死苗率基本上是零。
记者:那说明这个品种很适合我们本地?
尹晴:非常适合,我们打算在长江村的周边几个村,扩大种植数量和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把当地的产业真正带动起来,让它兴旺起来。
江西典型的红壤粘土,让这里产出的花生品质好,风味佳。春耕时节,从推广良种到机械化应用,江西各地多措并举发展花生种植,正努力将红土地上的“白胖子”变为小康日子里的“金豆子”。

专家话丰收
江西省是全国南方红壤土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省份,种植面积在300万亩左右,排在全国第七位。江西花生的种植前景如何?今后增产增收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方加海教授。
记者:您觉得花生种植在江西发展优势和前景怎么样?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夯实?
方加海:花生单产比油菜等作物高,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作物。江西是典型的红壤粘土,红壤地花生品质好,风味佳,这在全国是一枝独秀的,单价也比其他省的花生要高0.3元左右。
但江西花生也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夯实,一是江西多雨,花生青枯病严重,北方花生引种到江西往往因不抗青枯病而减产甚至绝收,培育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是最需要夯实的工作;二是花生全程机械化。花生在种与收尤其是收获时需要大量人工,在劳务费用不断上涨的今天,不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则种植效益下降,影响产业发展。
记者:我知道,您的团队近年来研发出了花生新品种,在示范地实现了亩产千斤的预期,今后还有什么样的计划吗?
方加海:2021年是第一年进行试验示范,还有一些技术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如单粒精播技术、适期化控技术等,今后还要继续进行试验示范,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力争单产突破1100斤,为赣南老区人民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 李先、通讯员 沈汉华)
来源:江西新闻广播
编辑:黄通轩;责编:龚小娟;监制: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