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生网 - 花生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乡村忆往:种花生
U.biz | 商业搜索

乡村忆往:种花生

信息来源:sssooo.com   时间: 2022-08-03  浏览次数:15

  家乡多山地,起伏的山丘、岗岭全都是梯地。从记事起,冬春季的小麦,夏秋季的花生、红苕,就连田埂、地坡也种上了黄豆、豇豆和高粱等作物。一年四季,满山遍野都是庄稼。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挥洒着汗水,期盼着五谷丰登。

  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地处库区,人多地少,吃粮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吃饱肚子,夏秋季旱地以种植红苕为主,吃油的问题更是捉襟见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解决库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问题,在县政府统筹安排下,一部分村民移民到黄陂南部三里桥。离乡背井的乡亲,开始了他们艰辛的二度创业。但也正是他们的离去,才为留守故土的父老乡亲腾出了生存空间,粮食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然而,彻底走出缺粮少油困境,实现粮盛油丰的光景,还是在农村启动土地联产承包改革,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的事情。

  油菜和花生是陂北油料种植的主要作物。油菜种植一般在农田,由于要抢季节,把握好种植茬口,就必须在晚稻未收割前另选苗圃,育好菜苗,等到晚稻收割后,再移栽到大田。亦或等晚稻收割后,直接在大田播种,覆上农家肥,再整厢培土。无论哪种种植模式都很麻烦,一个“抢”字,足以道出其种植过程的艰辛。再之,湾里的农田多为冲垅水泡田,也不适合油莱的生长。

  相比之下,在沙性土壤的旱地里种植花生就简单容易了许多,也适合花生生长的特性。因此,花生也就成了人们种植油料作物的首选。

  每年清明刚过,人们就忙起一年花生种植的活计,到大悟那边去买种子,说是异地的花生种下后不死棵。这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到如今也无人认真探究过,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值得尊重。后来也了解到有一种根腐病,是导致花生死棵的主要原因,与播种过早、过深有关。

  接下来,人们趁着春雨绵绵的时节,家家户户开始剥花生,选种子,等到五一节前后开始播种。

  责任制初期,人们把土地看得比什么都金贵,很少有人会在秋天留下空地,用于来年种花生。一般人家都是在麦地里套种。在齐腰高的麦地里套种花生,考验着人们的耐心与韧劲。

  在麦丛中挖坑、下种、掩土、压实,一整套流程下来,不是怕打断了即将到手的小麦,就是被麦芒扎着手、扎着脸。遇上闷热的天气,浑身都会瘙痒。好在种植花生的季节农事不是太忙,人们可以把节奏调整到悠哉游哉中进行。

  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种花生的工具——铲子。由铁匠打造出一个象铁锹一样的小铲子,再斗上一截用楠竹制成的竹柄,将竹柄的节把打通,用脚踩下铲子后,将花生从竹简里滚下,植入铲开的洞穴,再踩实覆土,不用弯腰,一蔸花生就种好了。

  小麦收割后,人们迅速投入对花生幼苗的细心管理,除去中后期的喷施硼肥、培土等田间管理外,前期的中根除草更是第一要紧农活。人们不敢马虎,趁着晴好的天气,带上一壶茶水就下地锄草,往往会在烈日下一干就是半天、一天。只为那秋后果实累累,香油飘飘,全然忘却了劳累。

  翻过的土地松软起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泥土的芳香;翻挖过后的麦蔸在雨水中迅速腐烂,成为花生所需的有机肥料。在麦丛中度过幼苗期的花生,依偎着松软的土地,拼命吸吮着阳光雨露,一天一个样茁壮成长。

  不多时日,椭圆形的对生叶片郁郁葱葱;一朵朵金黄色的花冠在绿叶的庇护下竞相开放。簇拥着的茎干低处,逐渐生长出许多毛茸茸褐色的果针,向地面垂落,好像在寻找着土壤,随时准备着扎入泥土,孕育它的果实,以回报人们对的栽培与呵护。

  看到这一切,人们心中顿生喜悦,仿佛看到了那白胖胖的嫩果在欢唱、在膨胀,那红红的果仁在麻麻的荚壳里酣睡。人们在甜蜜的想象中盼望着秋天的到来……

  就这样,家乡的人们在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第一个年头,家家户户的花生大丰收,有的人家仅花生油就能打300多斤。乡亲们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景得以实现,过上了粮盛油丰的日子。

  自此,出售花生油也成了不少农家一笔不可小觑的收入,我们湾也成了远近为数不多的产油之村。不仅如此,花生的种植还带动了牲猪养殖。花生浑身都是宝,大垛大垛的花生藤是养猪的好饲料,有的家庭一年能出栏两三头大肥猪。尝到甜头的乡亲对花生的挚爱,一段时间里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当年,我家人口多,田地自然也多,一年下来,仅花生油就打了200多斤。母亲多年来为操持大家人口吃喝而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偶尔也就着农家种出的时令产品做些好吃的,糯谷收成后炸糯米粑,红苕片晒干后炸苕片。闻着满屋飘散的油香,品着香甜可口的农家小吃,心里涌动着满足感。

  岁月流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恬静山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迁。人们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走出了家乡来到城市里谋生,百来人的湾村只留守着十几个老人和孩子。田地几近荒芜,冬天的山岗田园一片枯黄,即便是春秋时节也鲜见哪里种植有小麦、花生。

  我家也一样,随着兄弟姊妹读书参加工作、父亲的离世、母亲年事已高,也在好多年前就没有耕种田地了。种花生、打香油早已成为故事里的山村。

  十多年前,母亲还留守在老家。记得初夏的某天,我在镇上碰见一位老家的熟人,他说我母亲在家种花生了。我将信将疑回到家里,母亲种花生的事得到了证实。原来,她请人将撂荒多年的一块田翻挖出来种上了花生。那年秋天,在母亲生日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齐聚老家为母亲祝寿。母亲不仅为我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还为我们每个小家准备了一壶她种出的花生油。

  我们一个个充满喜悦接受着母亲的礼物,因为这是来自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但我们更能懂得,母亲不计成本还念念不忘种花生,不正是她对曾经寡淡日子刻骨铭心的记忆?不正是她对那片滋养我们祖祖辈辈的土地的热爱吗?

  我留恋着那段时光,虽然并不富裕,虽然还很辛苦,但那简单的的快乐与满足,让人过得好恬静。几时,我们回去种花生?

  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花生网证实,仅供您参考